dcddc

西米大人的博客

0%

深入理解List实现类的原理

ArrayList

以数组实现。节约空间,但数组有容量限制。超出限制时会增加50%容量,用System.arraycopy()复制到新的数组,因此最好能给出数组大小的预估值。默认第一次插入元素时创建大小为10的数组。
按数组下标访问元素—get(i)/set(i,e) 的性能很高,这是数组的基本优势。
直接在数组末尾加入元素—add(e)的性能也高,但如果按下标插入、删除元素—add(i,e), remove(i), remove(e),则要用System.arraycopy()来移动部分受影响的元素,性能就变差了,这是基本劣势。

ArrayList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的数据结构,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的自动扩容,可以认为就是我们常说的“动态数组”。

也就是说,当增加数据的时候,如果ArrayList的大小已经不满足需求时,那么就将数组变为原长度的1.5倍,之后的操作就是把老的数组拷到新的数组里面。例如,默认的数组大小是10,也就是说当我们add10个元素之后,再进行一次add时,就会发生自动扩容

LinkedList

以双向链表实现。链表无容量限制,但双向链表本身使用了更多空间,也需要额外的链表指针操作。
按下标访问元素—get(i)/set(i,e) 要悲剧的遍历链表将指针移动到位(如果i>数组大小的一半,会从末尾移起)。
插入、删除元素时修改前后节点的指针即可,但还是要遍历部分链表的指针才能移动到下标所指的位置,只有在链表两头的操作—add(), addFirst(),removeLast()或用iterator()上的remove()能省掉指针的移动。

添加删除操作会判断index是在前半区间还是后半区间,如果在前半区间就从head搜索,而在后半区间就从tail搜索。而不是一直从头到尾的搜索。如此设计,将节点访问的复杂度由O(n)变为O(n/2)。